大椎穴的准确位置 温灸大椎穴的作用与好处

    作者 Admin 浏览 发布时间 17/09/01

    大椎穴


    督脉之大椎穴—“阳中之阳”

     
    大椎穴,古人称它为“诸阳之会”,这个穴位在背部的最高点,背部本来就属阳,所以大椎穴堪称阳中之阳,《甲乙经》说过“大椎,三阳,督脉之会”意思是,大椎是督脉与手部三阳经的交会穴,所以阳气非常足。中医讲:阳气是生命的根本,养生就要养阳。《黄帝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提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中医有讲:“得阳者生,失阳者亡”。阳气是生命的根本,生命即是一团阳气。因此说,阳气对于我们非常重要,养生要养阳,治病也要养阳。

    大椎穴解析

    大椎。大,多也。椎,锤击之器也,此指穴内的气血物质为实而非虚也。大椎名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本穴物质一为督脉陶道穴传来的充足阳气,二是手足三阳经外散于背部阳面的阳气,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般坚实,故名大椎。

    百劳。百,数量词,多之意。劳,劳作也。百劳名意指穴内气血为人体的各条阳经上行气血汇聚而成。理同大椎名解。

    上杼。上,上行也。杼,织布的梭子,此指穴内气血为坚实饱满之状。上杼名意指穴内的阳气为坚实饱满之状。理同大椎名解。

    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本穴物质为手足三阳经的阳气及督脉的阳气汇合而成,故为手足三阳及督脉之会。

    大椎为经穴名(Dàzhuī GV14)。出《黄帝内经素问·气府论》。《肘后备急方》作大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作大顀。别名百劳、上杼。属督脉。大椎是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督脉的交会穴。大即巨大,椎即椎骨,此穴在粗大的第七颈椎棘突之下,故名大椎。


    穴位解剖

    大椎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浅层主要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和棘突间皮下静脉丛。深层有棘突间的椎外(后)静脉丛,第八颈神经后支的分支。

    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棘上韧带→棘间韧带。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及第一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颈横动脉分支。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颈横动脉分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第八颈神经后支内侧支。

    大椎穴的作用

    大椎穴意义: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并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坚实饱满的阳气。

    运行规律:循督脉上传头颈。

    大椎穴功效: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治法: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大椎穴主治病症

    大椎穴主要用于外感,虚劳及心神疾患等:如感冒、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疟疾、咳嗽、喘逆、胸背疼痛、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骨蒸潮热、盗汗、五劳七伤、神经衰弱、癫狂病症、中暑、呕吐、霍乱、黄疸、风疹、腰脊强、角弓反张、血液病等。

    大椎穴有强身防病作用

    大椎穴主治发热,疟疾,中暑,感冒,癫狂,癫痫,骨蒸潮热,盗汗,咳喘,脊背强急,项强;以及肺结核,支气管炎等。

    治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肩颈疼痛,肺胀胁满,咳嗽喘急;疟疾,风疹,癫狂,小儿惊风,黄疸。颈肩部肌肉痉挛,落枕,感冒,疟疾,小儿麻痹后遗症,小儿舞蹈病。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三阳、督脉之会。
    《类经图翼》:又治颈瘿、灸百壮,及大椎两边相去各一寸半少垂下,各三十壮。
    《备急千金要方》:凡灸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从腰脊发者,灸肾俞百壮;从手臂发者,灸三间。

    《普济》:灸以年为壮。




    Copyright 2022 天津缔道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热能发热芯片,黑科技热能护腰厂家,发热贴
    办公地址:天津市东丽区满江道保利昆仑大厦1205
    全国电话:022-84359528
    24小时电话:祁经理:18902074065
    津ICP备19011789号